语言文字
 首页  新闻动态  政策法规  吟诵推广  通知公告  资料下载  中华文化  工作机构  联系我们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闻动态>>正文
北京大学教授常森为我校师生开展《<诗经>与传统文化》讲座
2019-12-09 15:59  

 

https://tfswufe.edu.cn/__local/8/53/B4/B5A471E56E17E8F07007ABA68B5_3DFC412F_5735.jpg

图1讲座现场

5月7日晚,学校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常森教授做客天府论坛,开展《<诗经>与传统文化》的主题讲座。

《诗经》是第一部诗歌总集,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诗歌三百零五篇,它按乐调之不同,又分为“风”“雅”“颂”三大类。《诗经》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可以从很多角度观察,而本次讲座常森主要从四个角度详细解读。一是什么是“文化”。不同的阶层、不同的立场的人对于“文化”的解释也不尽然相同,常森举认为德国人重哲理思辨,法国人重情爱,犹太人重金钱,俄国人具有民族自豪感,而传统的中国人重伦理和孝亲,这里存在的不同即是文化的内涵。二是《诗经》的文化奥秘。“厥初生民,时维姜嫄。生民如何?克禋克祀,以弗无子。履帝武敏歆,攸介攸止,载震载夙。载生载育,时维后稷。”这是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里的一段,讲的是周人的祖先后稷出生的民间神话故事,姜嫄踩了上帝的脚印之后,怀孕生子。踩上帝的脚印其实就是祭祀活动的构成部分,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,祭祀中存在一个活人装扮成祭祀的神,这种现象从文化学来看这是一种信仰。三是《诗经》与教化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,上至天子下至凡民无不研习《诗经》,“修身、养性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这是士大夫的终极追求。常森提到《诗经》海纳百川无所不包,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经典之作,如“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”。四是常森指出了中华文化几千年以来的文化流失以及对于《诗经》的误读。

本次讲座,常森举了很多例子引导同学们去思考、去发现文化的奥秘,引导同学们去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。

校团委学生会宣传新闻中心:田镜琳

责编:苟小清

2019年5月10日

关闭窗口

成都校区(东区):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龙港路399号 / 成都校区(西区):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航天路29号

绵阳校区:四川省绵阳市科技城新区园兴西街2号 / 德阳校区: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大学北路99号

版权所有: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© 2002-2025

川公网安备 51079002110064号 蜀ICP备0601639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