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1讲座现场
5月7日晚,学校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常森教授做客天府论坛,开展《<诗经>与传统文化》的主题讲座。
《诗经》是第一部诗歌总集,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诗歌三百零五篇,它按乐调之不同,又分为“风”“雅”“颂”三大类。《诗经》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可以从很多角度观察,而本次讲座常森主要从四个角度详细解读。一是什么是“文化”。不同的阶层、不同的立场的人对于“文化”的解释也不尽然相同,常森举认为德国人重哲理思辨,法国人重情爱,犹太人重金钱,俄国人具有民族自豪感,而传统的中国人重伦理和孝亲,这里存在的不同即是文化的内涵。二是《诗经》的文化奥秘。“厥初生民,时维姜嫄。生民如何?克禋克祀,以弗无子。履帝武敏歆,攸介攸止,载震载夙。载生载育,时维后稷。”这是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里的一段,讲的是周人的祖先后稷出生的民间神话故事,姜嫄踩了上帝的脚印之后,怀孕生子。踩上帝的脚印其实就是祭祀活动的构成部分,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,祭祀中存在一个活人装扮成祭祀的神,这种现象从文化学来看这是一种信仰。三是《诗经》与教化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,上至天子下至凡民无不研习《诗经》,“修身、养性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这是士大夫的终极追求。常森提到《诗经》海纳百川无所不包,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经典之作,如“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”。四是常森指出了中华文化几千年以来的文化流失以及对于《诗经》的误读。
本次讲座,常森举了很多例子引导同学们去思考、去发现文化的奥秘,引导同学们去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。
校团委学生会宣传新闻中心:田镜琳
责编:苟小清
2019年5月10日